輔導員工作在本質上就是黨的群眾工作,實現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又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努力方向,因此,從《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中汲取營養自然就成為輔導員工作中的“必備功課”。
2016年4月26日,藝術與傳媒學院召開輔導員學習交流會,主要圍繞“《黨委會工作方法》帶給我們的工作啟示”展開交流,傳媒學院院長助理姬世祥主持會議。
姬世祥開宗明義,指出這篇不到3000字經典著作蘊含的科學客觀、生動形象的工作方法理論,對于所有在工作崗位上的黨員來說都是珍貴的“錦囊妙計”,對于學生工作人員亦是如此。
隨后大家結合近期相關工作暢談了自己的學習心得,認為作為高校輔導員,我們在此時尤當保持態度堅定、頭腦清醒,原原本本學習《黨委會的工作方法》全文,扎扎實實結合實際工作,反反復復體會其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
大家認為《黨委會的工作方法》至少能夠給學生工作帶來九點鮮明啟示:
一、“互通情報”,啟示我們要注意信息交流共享、防止“閉門造車”。輔導員工作常常是一人面對幾個班、上百名學生,個人的思路、風格、方法會給學生帶來重要影響。這既能充分調動輔導員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但也容易使工作陷入“經驗主義”的泥潭,主觀性和隨意性可能增長。因此,輔導員需要經常、主動地相互溝通,特別是不同年級輔導員,不同學校相同相似專業的輔導員之間,都應當“互通情報”,為學生帶來更加全面、立體、豐富的教育內容。我們常說的輔導員沙龍、輔導員工作室等正是促進團隊交流協作的載體。
二、“不恥下問”,啟示我們要拜學生為師、實現共同成長。韓愈有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面對日趨精細化的學科知識和層出不窮的網絡信息,輔導員很難做到時時、處處了解學生所想,懂得學生所思,解決學生所惑。是選擇性回避這些難題,還是直面不足、虛心向學生請教?答案不言自明。其實,拜學生為師,不僅不會降低輔導員的威信,反而使學生更為親近和信賴自己。拜學生為師,還體現著輔導員實事求是、謙虛謹慎的作風,何樂而不為?
三、“彈鋼琴”,啟示我們要培養系統思維、善于統籌協調。輔導員工作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說忙真忙,不論是“千根線一根針”、“多個婆婆一個媳婦”的狀態,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黨團班建設、學業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輔導、網絡引導、危機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工作研究九大“職業功能”,如果沒有一定的統籌協調方法,那就只剩下“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的感慨了。習大大曾說,“你手里攥著一千根線頭,但針眼一次只能穿過一條線”,反復強調“總體布局”、“統籌各方”,都是對“彈鋼琴”工作方法的形象表述。
四、“抓緊”,啟示我們要有釘釘子精神、敢于較真碰硬。“抓而不緊,等于不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慢工出細活”,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但也容易帶來“審美疲勞”之感、“司空見慣”之念,影響工作持續性和深入性。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輔導員堅持“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每一錘都要用力,釘死一個釘子后再釘下一個。每學期、每階段都有重點工作,只要常跟自己較真、常啃“硬骨頭”,我們的業績自然就會提升,我們的價值自然就會彰顯。
五、“胸中有數”,啟示我們要從實際出發、提高理性認識。“任何質量都表現為一定的數量,沒有數量也就沒有質量”。輔導員面對的工作對象,是不斷成長變化的年輕人,對學生個體而言,其學習進度、成績排名、活動經歷都是動態變化的信息,對學生群體而言,更存在種類繁多的統計數據。特別是大數據環境下,一名學生每時每刻的行為軌跡,一群學生一定階段的行為特征,都可以通過數字體現出來。輔導員只有把這些數字放在眼前、記到心中,才能摸清實際情況,得出客觀結論,以“數”服人。
六、“安民告示”,啟示我們要注意工作計劃性、做到有的放矢。輔導員經常需要召集學生開會,但讓學生人到容易、“心到”卻不易。有的會議,時間很長、內容很亂,有的會議,偏離主題、不知所云,還有的會議,干脆就是“嘮嗑”。這些無效無聊無用的會議,都是沒有做好會前通知、溝通等準備工作,讓大家“兩眼一抹黑”,不知道意義何在。所以,打好提前量、擺好“靶子”,顯得尤為重要。
七、“精兵簡政”,啟示我們要講短話、寫短文、注重效率。這一點最好理解,但關鍵在做,既要有決心,還要磨練“提綱挈領”的本事。
八、“力戒驕傲”,啟示我們要常思己過、慎終追遠。學生的感謝、稱贊和祝福,都是輔導員扛起更大責任的動力,而不是沾沾自喜的理由。輔導員大多是年輕人,喜歡聽好話,不愿意被批評,可是只要能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就會明白,未來的路,終究還是要靠清醒的自知、深刻的自省、嚴格的自律來走穩走遠。
九、“劃清界限”,啟示我們要做調查研究、抓主要矛盾。一說“劃清界限”,別有用心之人就開始陰陽怪氣、上綱上線。其實,毛澤東同志在這里所講的,是要有分析研究的態度,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劃清對與錯、好與壞的“界限”。輔導員評價一位學生,能簡單說“好”還是“不好”嗎?解答學生的疑問,能隨便說“應該怎樣”、“不能怎樣”嗎?我們只有多研究,學會辯證法,才能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讓同學們打心眼里信任、服氣。(藝術與傳媒學院姬世祥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