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我院院長李杰做客新華網“新華會客廳”欄目,與主持人和廣大網友分享世紀十年建設成果。李院長在一問一答間娓娓道來,談師生,他殷殷期望,愿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深入探索能為師生帶來廣闊前景;談教學,他條理清晰,述數年精耕細作彰顯應用型大學特色;談發展,他信心滿滿,借二次創業機遇望世紀學院再上新臺階。同時,李院長對高招和獨立學院轉設等相關問題一一作答。最后,李院長總結了世紀學院的三大特點:互聯網、應用型、國際化。

新華網首頁
采訪現場
專訪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院長李杰 培養電子信息領域的應用型人才
——新華網訪談實錄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華會客廳,我是主持人子華。今天為您邀請到訪談間做客的嘉賓是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院長李杰,歡迎您,李院長。
李杰:新華網的朋友們,大家好。
教育愿景:希望把世紀學院辦到百年以上
主持人:首先請您從名字上給大家介紹一下,為什么咱們學校叫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呢?
李杰:世紀學院籌建于2003年,正好是個跨世紀的時候,經過近三年的籌建,2005年報教育部審批的時候當時正好是跨世紀,在世紀之交,就起了這樣響亮的名字。
世紀學院遷址延慶“二次創業”搭建新平臺
主持人:從2005年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您覺得十年來發展變遷上有哪些最值得您欣慰的?
李杰:十年,對一所學校來講只是一個瞬間,有人做過統計,真正在社會上能夠存在上百年的社會組織,只有高校和教會。所以作為一個世紀學院,有一個愿望,就是希望把世紀學院辦到百年以上,對于世紀學院未來歷史來講是短暫的,但是對每個人來講是比較漫長的,十年的奮斗。
經過十年來的建設和發展,尤其在物理空間上有了很大的變化。2014年學校從大興搬遷到延慶,校區面積從原來的220畝增長到500畝,建筑面積達到了近20萬平米,各項辦學條件都得到很大的改善。我們有2萬多平米的圖書館、2萬多平米的實驗樓,還有4萬平米的教學樓,包括一些學生的宿舍、體育活動設施和食堂等生活設施都非常齊全,打開了學院發展的物理空間。
辦學主要靠師資,因為從大興在五環以里搬到現在長城的腳下,距離北京郵電大學本部有80公里,還是比較遠,當時搬遷的時候我們也擔心會不會因為比較遠而引起教師的流失,就提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引導大家跟著學院搬遷,在那邊搭建新的平臺,為學院而二次創業,為自己的發展二次創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總體來講,工作人員和教師流失率在我們的預期范圍內,大概在5%左右,也有一些相關的政策和條件來保證不影響原來的生活質量,不影響我們的家庭生活。我們去那邊給每位老師都租房,因為沒有教師公寓,同時開了兩班班車,跟原來一樣,想回家下了班就回家,想留下來可以在學校就可以住,有一大批老師留下來了。
目前我們有專兼職教師323位,自身有258個專職教師,剩下由北郵和其他學院的教師,有博士42名,擁有副高職稱以上教師133名。這支隊伍是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的保障。
世紀學院定位:培養電子信息領域的應用型人才
主持人:李院長,我們剛剛說到物理條件和教師人才的保留以及引進方面的情況,其實作為一個學院來講,更重要的是學科設置,因為我們畢竟依托于母體院校北郵,是不是跟母體院校有一定的重合性,那么如何既保持重合性,又保留自己的獨特性呢?
李杰:辦院初期,在2004、2005年的時候,辦這個獨立學院定位要定位準確,怎么來體現差異化呢?差異化就顯示了這個學校的獨特性。當時郵電大學的校領導和我們的團隊在一起商量這個差異化問題,借助郵電大學本部的學科優勢,另一方面又要有差異。郵電大學的優勢學科要做,但是我們培養的目標和層次有所不同。郵電大學作為信息通信行業的研究型大學,培養的主要是研究型的人才。作為郵電大學的獨立學院是培養電子信息領域的應用型人才,就不會有雷同,在招生和培養方案都進行區別,在不同層次上,不能所有的人都來做研究,所有的人都來做管理者,是這樣一個定位。
迎合互聯網新趨勢開設新專業
主持人:您之前聊天的時候說了我們還要立足于市場來看整個專業的構架和需求,這一點跟各位網友介紹一下。
李杰:獨立學院的體制和機制對發展而言,既存在限制,也可以說是優勢。獨立學院是從屬性來講屬于民辦高校,其運行經費主要來自于投資方、合作方,前期的基礎設施都是由投資方來投,學院建成以后整個運行的經費主要來自于同學們的學費。這樣就要求培養人才、輸送人才,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在專業設置上就要思考,我跟他們說在民辦大學做校長和咱公立大學做校長最大的區別在于,民辦大學的校長還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來經營好這所學校,思考如何把學校的資源最優化的配制,發揮最大的效益。所以在設置專業的時候,會進行前期的市場調查,根據國家、經濟、產業、行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我們作出響應。比如,今年學校在一些專業也進行了調整,比如開設了諸如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精英管理,包括物流工程等專業。
十八大,政府提出“互聯網+”的概念,郵電大學作為信息領域的黃埔軍校,我們借用體制和機制的便利,把一些專業后面加了方向。比如通信工程,我們加了(移動通信工程),包括電子商務我們加了(移動電子商務),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我們加了(移動終端軟件開發),市場營銷(互聯網金融與管理),更緊密的結合市場和行業對人才的培養。除了要考慮招生時候學生的入口,我們更要考慮行業發展的出口,提前要做好儲備。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您是非常有責任心的一位院長,不僅考慮到招生時候學生的入口,還考慮到就業的出口。我們的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專業招生上或者招生人數上都會依據市場進行調整。
李杰:是這樣的。招生人數不由學校來定,是由北京市教委來決定。專業方向的調整,包括每個專業招生人數這是我們學校根據整個行業產業經濟發展的狀況來考慮和安排。但是有一個底線,我們跟公辦大學最大的區別,每個專業每個班級的招生人數至少要招夠60人,因為這關系到有一個規模效益和經濟的杠桿,一個專業相應的實驗室和配套的師資,要有相應的規模來匹配才可以。
不考慮轉變成民辦高校把學生當主體
主持人:現在很多獨立學院走向完全獨立設置的民辦本科高校,走向獨立,既是機遇,亦是挑戰。您如何看待這個現狀?
李杰:現在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我想以應用多種形式來辦學來滿足人民群眾不同的需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這是一個新常態。我覺得獨立學院無論是轉民辦高校或者不轉民辦高校,是根據各個學校當地的政策,根據學校自身發展的需求,或者根據它和公辦大學的合作,它自身來進行選擇,轉或不轉,是根據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來確定。
那么,作為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來講,郵電大學的領導,包括我們的投資方、董事長,我們在一起都有一個共識,就是不轉。為什么不轉?因為我們看中國的民辦高校應該發端于80年代初,到現在已經有30多年了。辦的比較好的民辦高校,高水平的,無論在研究型還是在應用型的,都屈指可數。
第二個問題,獨立學院為什么應運而生?高水平、高起點、高要求,有一個辦學幾十年積淀的高校,把它的文化輸出,這樣它的起點就比較高。為什么那么多獨立學院發展的比較迅速,比如世紀學院在十年當中有兩個北京市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一個是工程教育訓練中心,還有一個數字媒體實驗教學中心,還有一個全國大學生課外實驗基地,這是國家級的。去年獲批了北京市的重點實驗室,就是移動媒體與文化計算,這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借助母體的辦學理念、它的學科研究優勢和平臺,我們可以更快更好的去發展。世紀學院發展的十年證明一點,無論投資方,還是世紀學院本身,我們把學生當成主體和服務對象,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個學校一定會辦好。
個性化培養方式吸引考生今年招生政策總體不變
主持人:我們有這么多的實驗室,我現在對我們的招生情況以及報考的情況非常的感興趣,請您介紹一下作為一個獨立學院來講,和公辦學院的招生和報考情況有什么不同呢?
李杰:不同在于公辦大學更多的是考慮生源質量,民辦高校不僅要考慮生源質量,還要考慮報到的人數,要減少流失率。我認為人為的劃分一二三本,在人力物力上有很大的消耗,如果簡單的劃分為兩類然后采取平行志愿,就會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而且現在就業很多用人單位,人為的為三本學校的畢業生設置門檻,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困難。
另一方面,國家會按照公辦大學招生的人數一比一的配套劃撥一些經費,還有其他的一些專項經費,比如長效機制和購買設備的一些費用。相對來說,民辦大學的學費就會比較高,公辦大學學費大約5、6千塊錢每年,我們的學費就是1萬6塊錢每年,有些專業甚至達到了3萬塊錢。如果不靠實力,不靠差異化個性化的培養方法來吸引考生,就會少有人報考。
主持人:世紀學院已經走過十年了,今年跟以往的招生政策比有沒有變化呢?
李杰:總體沒有變化,只是在專業招生人數與往年有些不同。
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教學水平
主持人:我們學校作為一個信息技術化的院校和時下的互聯網+這個主題有很深的結合,請您多談一些。
李杰:我覺得互聯網+應用到教學領域有很多模式,比如原來的遠程教育,現在是“慕課”,這是一種方式。一門很優秀的課恐怕有幾十萬人甚至更多的人去學習,它的缺陷就是不能夠互動只是觀看老師在講課,就像學生自己讀書一樣。還有一種方式是“翻轉課堂”,就是利用互聯網,在家里面可以把知識學了,學生帶來問題來上課,跟老師進行探討和交流,這就相當于是一個討論課,學生如果提前做了預習了,效果會更好。第三種就是“微課”,就是用移動終端,我們學校的老師也在用這種方式把一些難點問題和重點問題拍成小視頻,制做出來以后,給班里面的學生進行群發,然后在網上溝通交流,這是一個很好的手段和方式。但我個人認為它取代不了面對面的授課方式,只是作為一種輔助的手段更好的提高教學的效果,提高教學的水平。我們現在做了一些嘗試,把一些老師做的好的教案掛在網上,同學去分享。老師根據同學的情況,利用信息化和互聯網+的手段來提高教學的水平和教學的質量。
設立專項資金和平臺幫助學生創新創業
主持人:可以看出來,世紀學院依托信息技術的專業優勢在專業設置上增加很多和互聯網+的學科專業,同時在教育和教學上運用了互聯網+的手段,同時為學生們在最后走出去的方向上,他們的就業上提供更多更好的嘗試。下面想問您的問題是,關于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意見》,有人認為,2015年將會是“大學生的創業元年”,您也提到我們是應用型的院校,您怎么看待大學生的創業和學業的抉擇?
李杰:我還是了指導一些大學生創業,從我自身感覺,首先大學生創業要根據自身的條件,你有什么優勢,你的劣勢在什么地方,因為創業跟他的性格和他的條件以及資源也有關。我認為大學生不能盲目創業,首先對自身有一個分析。我們提倡創業一定要和自己的專業相結合,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我們學校每年拿出50萬作為創業基金,大概有30到40個學生的科研創新項目,我們會在這當中選一批。每年還舉行學校的創業大賽,通過專家委員會論證,哪一個項目是可行的,從中再選拔一批給予投入。2006年的數字媒體的一個畢業生在大三的時候和同學成立了一個團隊,因為我們數字媒體學院把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媒體藝術和數字媒體經營管理放在一個學院里面,這三個專業的學生組成一個團隊,成立了一個工作室。這個同學的家人也會贊助他一些資金,在大三的時候就注冊了公司到現在已經開始制作微電影了。在2013年,他們制作的片子——《尋找》獲得英國號角獎,這是第一個拿到這個獎的中國人。他這個公司就發展的很好,我們給同學提供平臺,他們志同道合組成團隊,我們鼓勵和支持他們,同時也給他們一些建議。
最近學校也參加了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基金項目,我們也準備借用這個基金來扶持同學們去創業。我們做到不僅學校出錢,另外還要借助社會的力量來幫助同學們創業。我們拿出近一千平米為每一個系都成立了創新創業工作室,還有專門的老師和主任進行指導。
雙向培養教師應用型和理論型能力
主持人:說到這里還想追問您之前的問題,我們說到了同學,老師只是介紹了怎么留住保持現有的教師環境,怎么樣吸引更多優質的老師參與到教學當中,您有什么規劃呢?
李杰:這個事情我們一直在做,辦好一所大學,老師是關鍵。第一,對老師工資向一線傾斜。第二,給老師培訓發展提供空間,比如讀博士的,讀完之后可以報銷一半的學費。從去年開始,一年要拿出200萬讓老師帶薪到企業到國內的高校和國外進行培訓,因為我們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如果我們老師沒有做過工程項目,沒有做過課題,不了解企業的需求,無從談起培養,只能是理論。從2006年開始,我們要求老師的暑假必須有半個月的時間去企業做實踐,從去年開始我們要求老師帶薪脫崗到企業里面做項目至少要三個月的時間,老師的培養和發展我們非常重視。
另外一個方面,我們有40多個博士,我們還是一個教學型的學校,我們積極搭建科研的平臺,讓老師主要做應用技術的研究,鼓勵老師做科研,但是我們要求不能把科研作為我們的目的,科研只是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一個手段,老師通過做科研掌握先進的技術、先進的方法,把這些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學生的水平就高了。同時,這些老師還會帶著一些學生一起做科研,經過這么長時間,和老師參加過科研項目的同學,在畢業的時候很容易被用人單位錄取。還有一些老師跟著老師做研究的時候覺得自己水平不夠,想要進一步提高,考研究生的也非常多。我們給老師搭建的這些平臺,平時也施行導師制,老教師帶新教師,每年舉行觀摩課,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
雙導師制指導學生就業與多所國外大學有交流合作項目
主持人:很多就業單位要求大學生必須有實習經歷和工作經歷,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時間和經歷,但是在您的學校,把實習和實踐在教學期間就可以完成,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舉,我覺得是一個新的理念。
李杰:我們還有一個途徑就是校企合作,每年大概有30、50個人到公司去輪崗實習。先用一兩個月的時間在校內把企業的管理文化和技術教給學生,然后他們到公司去,我們也派老師去對學生進行雙導師制指導,畢業之后是雙向選擇,學生也得到了鍛煉。這種形式的實習辦了五年了,效果非常好。
主持人:在高校的教育改革當中對于應用型的人才的培養,去大企業訂單式的委培,還有什么先進的理念?
李杰:我們跟一家通信公司有一個合作,我們提供場所和終端,設備由他們提供,我們要求他的終端必須是最先進的,企業派工程師來上課,大概有5門課,潛入到培養方案里面。在2009年開始,只要參加這個項目的同學就業非常有競爭力。
在國際化方面,因為對工程教育來講,法國、德國制造業比較發達的,我們借鑒國外先進的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從2006年開始和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韓國的慶云大學、美國的麻省州立大學羅威爾校區等都建立了交流合作的項目。我們把課程引進來,借鑒他們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法。
主持人: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學院,世紀學院雖然走過十年的歷程,但是我們有這么優秀的師資配套和這么多新穎的教學理念和這么多國際和國內的優秀企業和學校。對于您的學校的學校情況還有補充的嗎?
李杰:我覺得世紀學院有三個主要的特點:第一個就是互聯網。我們的專業體現出來了,我算了一下,15個在招的專業有13個專業和移動互聯網相關,而且是最前端的。
第二個特色是應用型。我們辦學的定位很明確,我們學校要做應用技術型大學,要立足于電子信息領域,以通信工程包括數字媒體這個數字內容為特色,走內涵式發展。
第三個特色就是國際化。世紀學院跟這么多國家和地區大學建立了合作的項目,也有相互交流。
主持人:這就是我們今天介紹的學院——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希望它在未來走得更好、更遠,謝謝院長李杰先生。今天的新華會客廳就是這樣,我們下期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