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獻禮學院二十周年院慶,全面總結辦學經驗、擘畫未來育人藍圖,學院近期開展了覆蓋全學科的人才培養大研討活動。全院7個教學單位先后聚焦數字藝術、計算機技術、經管創新、通信應用、智能制造、外語教育、思政育人等領域,邀請高校專家、行業領袖與企業代表共話育人之道,形成了“學科交叉、產教協同、思政鑄魂、技術賦能”的人才培養共識,為學院構建特色育人體系注入強勁動能。
一、各專業深耕:構建特色鮮明的培養體系
各教學單位立足專業特色,探索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共同勾勒出學院“一系一特色、全域共發展”的育人圖景。
藝術與傳媒學院以“傳媒+藝術+技術”三位一體為核心,打造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傳播學三大專業協同發展格局,其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形成“AI+專業”特色路徑,設置數字動畫與創意設計等三大課程模塊,緊密對接AIGC、VR等產業前沿需求。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提出“雙擎聯動”與“T型人才”培養體系,強化“理論+編碼”雙基礎,構建全棧開發、大數據智能、信創技術三位一體課程體系,突出人工智能課程建設的戰略意義。
經濟管理系聚焦數智時代需求,創新審計人才“三位一體”培養模式,推動“課程-實訓-就業”閉環建設,同時探索商務數據分析微專業,培養對接數據要素市場的“數據行動者”。
通信與信息工程系重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推動分層教學與跨學科融合,結合低空產業等新技術新業態,探索“3331模式”等產教融合新路徑。
自動化系踐行“四個結合”理念,即學習與實踐結合、課程與應用結合、項目與雙創結合、人才與社會需求結合,在機器人、無人機等領域形成實踐教學優勢。
外語系提出“三融合”路徑,即外語+商務、外語+AI、外語+文化旅游,打破學科邊界,構建“實踐-行業-課堂”閉環,致力于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
基礎部深耕“三全育人”格局,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將價值引領融入C語言程序設計、體育、數學等各類課程,實現知識傳授與立德樹人的有機統一。
從各教學單位的探索中,可以清晰看到學院人才培養的共同追求: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動態調整課程體系;以學科交叉為路徑,打破專業壁壘;以實踐創新為核心,提升育人質量。
二、產教深融合:搭建協同育人的實踐平臺
本次大研討活動匯聚了艾迪普科技、迪生動畫、掌趣科技、中興華會計師事務所、北京金戈大通、中信科移動通信、航天五院、中外運等數十家企業代表,帶來產業一線的實踐經驗,推動產教融合從“淺層合作”向“生態共生”升級。
企業智慧與高校資源的碰撞,催生了多項創新舉措:如艾迪普科技打造的3D中國平臺與無代碼編程工具,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實踐渠道;迪生動畫推出校企合作3.0模式,通過創業孵化平臺實現學生就業與小微企業發展雙贏;航天五院提議建立“企業出題-學校解題-工程優化”的畢業設計聯合指導機制,將真實工程問題引入教學;中聯集團教育科技探索“課程-實訓-就業”閉環模式,將企業真實項目融入教學環節。
這些合作模式有效縮短了校園教育與職場需求的距離:自動化系2024屆畢業生進入全球最大物流公司德迅物流荷蘭總部任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通過“2萬行代碼實踐”培養的學生深受企業青睞,印證了產教融合的實踐成效。
三、智慧共凝聚:錨定未來發展的育人方向
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從教育規律與產業趨勢出發,為人才培養校準方向。黃心淵教授提出“崗位型+創意型”雙軌培養模式,強調弱化工具依賴、強化核心能力;張旗教授以“數字非遺”為例,倡導專業建設對接國家戰略;胡勇教授呼吁加強計算機圖形學等基礎課程,筑牢技術根基。多位專家共同強調跨學科融合的迫切性,如經濟管理系探索“審計+大數據”復合能力,通信與信息工程系推動“通信技術+低空產業”交叉培養,均呼應了這一趨勢。在基礎部研討中,北京工商大學王魯娜教授剖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路徑,北京工業大學吳寶晶教授以《C語言程序設計》展示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實踐,為學院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突破性思路。
來自航天五院總體設計部的檀總設計師提議將真實工程問題納入畢業設計,優锘科技王總強調持續學習與團隊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外語系企業導師提出的“校企協同”方案,為“外語+”模式提供了產業視角下的培養思路,與高校專家的育人理念形成互補。
學院在總結中提煉出共識性發展路徑:學院院長謝苗峰明確“筑牢理論與實踐雙基礎”的要求,推動從實驗室到生產環境的能力跨越,提出“大外語產品出海”等戰略;黨委書記王常軍指出,人才培養需“理論結合實踐,推動分層次、多學科融合”,為學院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學院副院長夏素霞強調“課程體系優化與教師能力轉型”,提出“90%崗位型人才與10%創意型人才”協同培養的戰略構想。
四、二十載耕耘:擘畫育人新篇
此次覆蓋全院的大研討,是學院二十年辦學經驗的一次系統梳理,更是面向未來的育人宣言。從各教學單位的實踐探索中,可以清晰看到三條發展主線:一是技術賦能教學,如AI工具在審計、設計、編程等領域的深度應用;二是價值引領成長,通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行業需求融合,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三是終身學習能力塑造,從自動化系的“持續學習能力”培養,到經濟管理系的“人機協同”教師轉型,均體現了對教育本質的回歸。
站在二十周年的新起點,學院將以此次大研討活動為契機,整合各方智慧,持續優化“學科交叉、產教協同、實踐導向、思政鑄魂”的育人體系,為數字經濟時代培養更多“厚基礎、強實踐、能創新”的復合型人才,讓每一份教育探索都扎根產業土壤,向著“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穩步前行,書寫學院育人事業的嶄新篇章。(教務處陳艷 供稿/綜合部 編輯)